談到“詩詞”,一般來說有兩個指向:一是傳統詩詞經典,如《詩經》、李杜詩、蘇辛詞等;二是五四以來的現當代詩詞創作,有時候特指當代(甚至是當下活躍著的)詩詞寫作者創造出來的新文本,后者常被稱為“當代詩詞”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:“要堅持守正創新,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,賡續歷史文脈、譜寫當代華章?!弊鳛橐环N對傳統繼承頗多的文體,當代詩詞在面對新時代的新現實、新語境時,如何做到守正創新,以新的思想、新的技法來表達新經驗、新意象,譜寫新時代詩詞的新華章,成為了重要課題。在本期兩篇文章中,高昌著重探討當代詩詞創作中的思想革新問題,強調要“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”;王悅笛偏重于從寫作技法的層面進行分析,他結合自己所熟悉的當下詩詞文本,探討如何在創作中實踐“活”和“切”的詩學。
——編者
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
高昌
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大數據時代,模式化地排列幾首所謂的“詩詞”并不太難, 難的是怎么能把自由的呼吸、沸騰的體溫注入到詞句中去。
當代詩詞創作要有自己的存在價值,要與古往今來的詩詞作品并立,必須強化文化自 覺,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。
21世紀詩詞新潮帶著虎虎生氣和勃勃生機,作為一種擋不住的美學力量澎湃而來,給文學百花園添加了更加豐富、更加新鮮的想象力和可能性。對于當代詩詞寫作者而言,傳統的詩詞經典是值得我們倍加珍惜的文化寶庫,需要我們不斷加以學習和借鑒。與此同時,新時代的新現實,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,以革新精神進行新的詩詞創造,“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,賡續歷史文脈、譜寫當代華章”。
字詞的使用,見出觀念的新舊
如果當代人真的把“妾”“奴”這類代稱,直接寫在抒情達意的詩詞作品中,則顯然是與強調思想解放和人格尊嚴的當代思潮相悖的。
當代詩詞寫作熱,是傳統詩體形式的回歸,但并不意味著五四時期已遭痛打的一些陳腐觀念可以沉渣重泛。周篤文老師曾經向我感嘆:“現在有的女詩人寫詩詞,還在用‘妾’自稱!”2019年,我曾看到一首“留守”題材的作品,其中寫道:“妾身最怕中秋夜,月向檐前分外明?!本彤敶娫~寫作而言,以“妾”自稱或者稱呼別的女性,都是值得反思的現象。
古人有不少用“妾”來作為女子謙稱的作品。比如唐代桃花夫人的《在紫霄夫人席上作》:“昔時訓子西河上,漢使經過問妾緣。自到仙山不知老,凡間喚作幾千年?!碧拼奘系摹妒鰬选罚骸安辉贡R郎年紀大,不怨盧郎官職卑。自恨妾身生較晚,不及盧郎年少時?!崩畎椎摹赌吧腺浢廊恕罚骸膀E馬驕行踏落花,垂鞭直拂五云車。美人一笑褰珠箔,遙指紅樓是妾家?!贝魇鍌惖摹犊椗~》:“鳳梭??楖o無音,夢憶仙郎夜夜心。難得相逢容易別,銀河爭似妾愁深?!彼未鷩烙鸫鷶M的《閨中詞》:“良人西去擊狂胡,妾在閨中對影居。萬里長看天外月,一生空得夢中書?!边@些作品中的“妾”字都帶著特有的時代印記。
現代以來,當然也有用到這個“妾”字的作品,比如田遨的“青藍涂抹作生涯,唱本偷來屬妾家。欲扮女皇終不似,只應常扮賽金花?!笨娷鯇O的“眉山淺畫髻云梳,生小魚娃慣水居。妾自持篙郎系網,今朝準網罽花魚?!边@些作品都有特定的語言環境和表達需求,用的位置也都是很恰切的。但是如果當代人真的把“妾”“奴”這類代稱,直接寫在抒情達意的詩詞作品中,則顯然是與強調思想解放和人格尊嚴的當代思潮相悖的。
遺憾的是,當今一些詩詞作者并不認為這是在開歷史倒車,卻反而美其名曰“繼承傳統文化”。不錯,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繼承,但其中的糟粕呢?
求正容變,彰顯時代氣息
唐詩宋詞的經典魅力和語言技巧,給我們今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,但是其特有的時代氛圍迥異于今,不能砍削今天的韻腳去硬穿唐詩宋詞的鞋子。
近來有一種觀點,說是五四以來,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。當年反對白話文的林琴南、章士釗、吳宓等,被一些人捧為文化英雄式的人物。不錯,過去對他們的評價或許不夠客觀、全面,我們需要修正,需要結合新的語境給予中肯的評價。但是,我們不能借此來全盤質疑新文化運動。五四時代的文化主張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。我們今天回看五四,回看我們的傳統文化,需要有一種當代性與歷史性相結合的眼光,看到其中的復雜性。文化的發展和進步,伴隨著繼承的過程,也伴隨著揚棄的過程。古典文化中確實有值得繼承的精華,但也不應忽視其中消極因素的影響,我們需要結合新時代的語境進行繼承和發展。
晚清民國詩詞研究,目前似有顯學之勢。當年主張“不墨守盛唐”“不專宗盛唐”而尊崇“三元”(上元開元,中元元和,下元元祐)的舊體詩人,也重新得到很多學人的關注。我陸續讀了這一時期幾位詩壇名家的作品,覺得他們確實都有自己的色彩和光輝,也有耐人回味之處,但是也感覺其中的門戶意識和圈子意識過強。他們“風氣相囿,結為宗派,類似封建節度”,一方面過分強調學習古人,偏重師承和借鑒,另一方面又喜歡纖靡委隨,拉幫結伙。這一撥詩人也批評別的詩人“蓄積貧薄”“非其人而為是言,非其時而為是言”,但對照他們自己的創作實踐,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。
所謂“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”的主張,發展到極致就是“無一字一句不自讀書創獲”。重回五四起點衡量,這一批詩人當年“標舉一二家以自張其壁壘,師古而不能馭古”所留下的歷史教訓,也是頗值得反思的。林琴南諷刺他們:“搜取枯瘠無華者,用以矜其識力,張其壇坫?!绷指着u他們:“沾沾自喜,以為得古人之真?!苯袢沼^二林之論,仍覺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。當年面對時代大變局,很多舊體詩人還躲在書齋一隅優哉游哉地吟風弄月,自矜于“來作神州袖手人”。這些詩界大佬們孜孜不倦地在死文字里繞圈子,脫離時代風云,最后只剩下個枯枝敗葉般的文字窠臼。當然,我們也不能否認,其中也有很多先知先覺者,他們以舊瓶裝新酒,抒發對時代和社會的敏銳觀察,與新詩作者一起開拓詩歌的新疆域。
詩言志是中華詩詞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。詩貴獨出機杼,抒寫心聲。格律形式雖然是祖傳的,但是思想和情感卻絕不能簡單地復制粘貼。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氣象和心聲。唐詩宋詞的經典魅力和語言技巧,給我們今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,但是其特有的時代氛圍迥異于今,不能砍削今天的韻腳去硬穿唐詩宋詞的鞋子。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大數據時代,模式化地排列幾首所謂的“詩詞”并不太難,難的是怎么能把自由的呼吸、沸騰的體溫注入到詞句中去。袁枚在《隨園詩話》中說:“抱韓、杜以凌人,而粗腳笨手者,謂之權門托足。仿王、孟以矜高,而半吞半吐者,謂之貧賤驕人。開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韻者,謂之木偶演戲。故意走宋人冷徑者,謂之乞兒搬家。好疊韻、次韻,刺刺不休者,謂之村婆絮談。一字一句,自注來歷者,謂之骨董開店?!贝搜砸会樢娧?,果然妙論。詩詞寫作要吸納傳統,也要檢驗傳統;要固守本根、不忘初心,也要知古倡今、求正容變,從而革故鼎新、包容互鑒,在前人腳印終止的地方繼續向前探索和開拓。
創造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
《滄浪詩話》說:“學詩先除五俗:一曰俗體,二曰俗意,三曰俗句,四曰俗字,五曰俗韻?!蔽蚁?,還有一俗須摒除,就是“俗氣”——骨子里的。
詩詞創作講究自然,強調當行本色。前人說過:“本色者,所以保全天趣者也。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;藍田之玉,又何必飾以丹漆?此本色之所以可貴也?!币晃赌喙哦荒芑诺脑娙?,做的就是藍田玉上飾丹漆的事情。我們需要辯證把握苦吟推敲和當行本色之間的辯證關系。唐代詩人盧延讓說過,“吟安一個字,捻斷數莖須”。這種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,毫無疑問是值得推崇的。詩詞創作者能夠沉下心來,認認真真地打磨,才更容易出好的作品。但是,我們也要注意,好的作品可能是推敲而來,看起來卻渾然天成,毫無雕琢的痕跡。這里面涉及復雜的創作辯證法。對于具體的寫作者而言,創作的過程和方法重要,但創作的結果更重要。寫作的過程即使被描寫得再苦再累再感人,但最終卻沒有寫出好詩,也只能一切歸零。寫出好作品,始終是最關鍵的。
現代人寫詩詞,沒有科舉壓力,也沒有行卷風習。一瀉情懷,四起吟聲,原以為“血統論”早就沒有市場了,不料卻仍然不時碰到標榜家世、攀附師承、拉扯朋社的鮮活例證,無可奈何,只好當作小品來看?!稖胬嗽娫挕氛f:“學詩先除五俗:一曰俗體,二曰俗意,三曰俗句,四曰俗字,五曰俗韻?!蔽蚁?,還有一俗須摒除,就是“俗氣”——骨子里的。當代詩詞從復蘇到振興再到繁榮,離不開獨立人格和自由氣韻,離不開時代思想的激揚和現代精神的滋養。五四精神不滅,科學與民主的圣火不熄,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追求永不過時。在當下的詩詞熱中,冷靜思考一下百年來詩詞發展的經驗和教訓,也是一種必要的文化反省和歷史反思。
當代詩詞要有自己的存在價值,要與古往今來的詩詞作品并立,那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重淬五四圣火之中實現文學自覺,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。瑞士學者榮格曾提出一種“原型”理論,說是前人作品中的情感“原型”和藝術“母題”,對后世文人有著“籠罩性的滲透”。這是一種需要正視的現象,比如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”的意象,千百年來就在歷代詩人的作品中顯性或隱性地流轉。但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詩人,總會有勇氣和才氣突破這種沿襲,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,創造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。評論詩詞的高低,還是要強調原創性和自我發現。這是檢驗詩藝的一塊試金石。
這需要詩詞寫作者有深厚的積累、銳利的目光、寬廣的胸懷,保持思想的鋒芒和對詩藝的探究。
(作者系《中華詩詞》主編、《中國文藝報》理論部主任)
原載2023年7月24日《文藝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