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鐘振振博士 1950年生,南京人?,F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,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,清華大學特聘教授。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“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”指導教授,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(原會長),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,中華詩詞學會顧問,中央電視臺“詩詞大會”總顧問、《小樓聽雨》詩詞平臺顧問、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。曾應邀在美國耶魯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。
鐘振振教授答疑信箱(256)
釋明·傅山《家訓》所謂“平地圪垛語”
網友云濤問:傅山說:“昔人教尋孔顏樂處,此句也是平地圪垜語。讀得書久,自有樂處,便與孔顏不遠。若白白去尋孔顏,孔顏與你個對面不見,豈不罔過了日子也。賴天地祖宗之澤,破書可讀,一切齷齪人事不到眼前心上,鈍資磨去,日知所亡,三間小屋之下,好不富貴也。自愛不自貴,自知不自見,圣經賢傳,古今載記,盡爾游行,誰能禁之?”請教您,其中的“平地圪垜語”是什么意思?
鐘振振答:傅山的這段話,見其《霜紅龕集》卷二五《家訓》。
“圪垜”,方言俗語,指小山丘、小土包之類。也用作地名。如清·戴震《乾隆汾州府志》卷四《山川》下有“劉家圪垜”。
戴震此《志》同卷又有“郝家圪塔”?!八痹谶@里念“答”?!佰偎薄佰賵憽蹦艘宦曋D,音近而義略同。
明代文獻里,作地名用時,多作“圪塔”。例如:
胡謐《成化山西通志》卷三《烽堠》有“沙圪塔墩”。
唐錦《正德大名府志》卷一《疆域志·鄉鎮》有“圪塔頭里”。
廖希顏《三關志》中,《地里總考·雁門關》有“大圪塔”,《地里總考·寧武關》有“青圪塔”,《兵食考·屯種》有“秦家圪塔屯”。
劉魯生《嘉靖曲沃縣志》卷一《都鄙志》村名有“常家圪塔”。
項篤壽《小司馬奏草》卷四有“黑圪塔屯”。
黃鳳翔《嘉靖大政類編·北虜》曰:“虜犯大同(今屬山西)五堡、左衛、威寧等處,總兵岳懋迎擊之于青圪塔。”
楊時寧《宣大山西三鎮圖說·大同鎮總圖》記烽火墩有“東鶯圪塔”。
焦竑《國朝獻征錄》卷一〇六《都督府》一錄馬汝驥《征西前將軍右軍都督府右都督杭公雄神道碑》曰:“弘治、正德中,楊圪塔、甜水河、馬道、黑山、九墩、走馬梁數馘虜酋?!?/span>
王士琦《三云籌俎考》卷一《安攘考》曰:“虜酋俺答率眾數萬由小鶯圪塔墩口入大同塞?!?/span>
何喬遠《名山藏》卷二一《典謨記·武宗毅皇帝》曰:“虜入延綏(按,明代邊防軍鎮名,初治今陜西綏德,后移治今陜西榆林),焚圪塔等墩。”
瞿九思《萬歷武功錄》卷七中《三邊·俺答列傳》中曰:“胡騎二千從弘賜堡入,攻陷羊圪塔堡?!?nbsp;
陳子龍《明經世文編》卷二七四錄楊博《楊襄毅公職方題稿·覆山西撫按官陳講等增置三關兵將疏》有“交城圪塔頭”。
以上這些地名,在今山西者為多,亦有在今陜西、河北者。而傅山正是山西太原人??梢?/span>“圪垜”“圪塔”一詞,在山西方言中較為流行。
傅山《家訓》中的這段話,是教導子侄輩的口語的記錄。
“昔人教尋孔顏樂處”,所謂“昔人”,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。宋·程顥、程頤口述,二程門人記錄,朱熹所編《二程遺書》卷二上載:“昔受學于周茂叔,每令尋顏子、仲尼樂處,所樂何事?!倍仡U字茂叔,每每令其學生程顥、程頤尋覓孔子、顏回之樂處何在。
對此,傅山是不以為然的。他認為:“讀得書久,自有樂處,便與孔顏不遠。若白白去尋孔顏,孔顏與你個對面不見,豈不罔過了日子也?!逼浯笠馐钦f:讀書時間長了,自然就快樂,就離孔子、顏回不遠。倘若特地去尋找孔子、顏回,孔子、顏回就在你對面,你也看不見,豈不是白費工夫?
弄明白了傅山這段話上下文的意思,便可知道,所謂“平地圪垜語”,乃批評周敦頤教學生“尋孔顏樂處”云云,是平地起圪垜——本來是平坦的地面,卻偏要起個土堆,真是沒事找事做,多此一舉。就教學生好好讀儒家的經典著作不就結了?讀到一定的份兒上,自能領悟“孔顏樂處”之所在。這樣明白的道理,還用得著煞有介事地特意給學生布置“課外作業”嗎?